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孔子研究》2019年第4期目录
学人专访
洁静精微研妙理,弘易明道以时行——访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刘大钧|彭彦华
《论语》研究
《论语》“文献不足故也”考释——以甲、金文献等“献”用例为据/张中宇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章歧解辨析及教学策略/柳宏|张强
孔孟荀研究
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研究新论/牛嗣修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考论/黄艺彬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再辨/杨传召
宋明理学研究
朱子的“三纲五常”与角色间的有限尊卑/衷鑫恣
论蕺山学派刘宗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张瑞涛
从重“欲”到“无为而治”——张拭理欲观的三个层次/吴亚楠
王心斋晚年工夫论新探/高正乐
“谈圣学者莫不曰”——“颜子没而圣学亡”的思想效应/彭丹
儒学史研究
永乐时期儒学的两种形态/赵伟
礼乐复兴与宋初文坛的“尚雅崇正”/罗超华
殷周变革与西周乐政体系的确立/付林鹏
学术考辨
孔子“举国门之关”解/陆忠发
儒学在海外
《论语古义》之“古义”辩——兼论伊藤仁斋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宗旨/张广村|张会利
论李朝后期从朱子学到“实学”的嬗变/侯美欣
会议综述
纵论儒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与中华文化共性——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综述/王贞贞
《孔子研究》2019年第3期目录
学人访谈
孔子思想与儒学的承传发展——李锦全教授访谈/李锦全|李宗桂
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新时代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仁性的诠释/杨泽波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赵卫东
文化比较视域中的新儒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之理解/张能为
《四书》学与蒙学教育/朱汉民
君子人格的诠释及其现实价值/彭彦华
易学研究
论虞翻卦变说对若镛易学之影响/林忠军
《周易·大象传》的易学诠释视域/王新春
孔孟荀思想研究
性善与工夫——孟子言性善的角度与理论特色/董卫国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李富强
孔子论管子之早期文献考/陈恳
孔孟生态伦理思想刍议/张锋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丁四新
由谶到纬与引纬释经——郑玄以纬注经再审视/王允亮
学术考辨
《论语·宪问》篇“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辨证——兼论“君子道者三”章“我无能焉”的释读/廖名春
会议综述
“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窦晓娟|李博雅
《孔子研究》2019年第2期目录
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儒家的自我理念:论儒家哲学中的修己与自由意志/成中英
家族一元体内的男尊女卑——论儒家性别差等结构的层次机制/任现品
孔子之“仁”探源/陈梦熊
羞恶之心辨析——耻感、羞感和罪感/姚育松
儒家礼乐思想研究
“自卫反鲁”之后:孔子对“乐”的重建与提拔/王顺然
儒家哲学视域下的周代丧礼“禁乐”探究/易冬冬
《论语》研究
求实辨异 务正乎名——《论语》逻辑解读之一/何茂活
身份认同:《论语》中的祭祀认知问题/刘伟
《圣迹图》研究
张楷《圣迹图》的几个问题/陈东
从版本到图像:20世纪以来《孔子圣迹图》学术史回顾与展望/马妮
现代新儒家研究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基本理路/柴文华|王杨秀
儒学史研究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艺精神的崛起/吕文明
儒门内的王弼——对王弼哲学派别归属的一个阐明/张恒
何以为儒:论明代“伪儒”问题的本质/赵永翔
从“不诚无物”看儒家的物观/汪博
儒学在海外
当代俄罗斯对《论语》“君子”的解读/王灵芝
书评
全面细致 平正通达——读林忠军教授等著《清代易学史》/陈彦杰|孔帅
《孔子研究》2019年第1期目录
学人访谈
立足西部文化、振兴当代蜀学——访《儒藏》主编、《巴蜀全书》总编纂舒大刚先生/舒大刚|彭彦华|王贞贞
《论语》思想研究
说《论语》中的“君子”/臧宏
心安与身安——《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疏解/赖区平
简帛儒家文献研究
德刑分途:春秋时期破解礼崩乐坏困局的不同路径——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考察/刘光胜
从《论语》的“界限”看孔子遗说的分类编纂——兼及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史证价值/姜勇
经学研究
宋儒的“本之经文”以证经——以胡宏等辨《尚书》经文错简为例/向世陵
焦循批校《孟子注疏解经》考论/王耐刚
宋明理学研究
《西铭》现代诠释的三个面向/许宁
朱子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体系的建构/毛朝晖
清代儒学研究
戴震的道德絜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孙邦金
理学性善说的困难与戴震的自然主义解释/王觅泉
论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转轨的“内在理路”——以黄宗羲实学思想为例的说明/张悦|金圣基
学术考辨
《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辞”段考实/廖名春
儒学史研究
唐以前圣人观念史研究/田丰
邵雍与司马光相似性比较研究——兼论两者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田鹏|谢金良
日本儒学研究
日本朝川善庵《古文孝经私记》之价值/史少博
中西比较研究
休谟与荀子正义思想比较研究/徐志国
会议综述
朱子学研究的多元化与全球化——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暨朱子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吴瑞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