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不仅在于对“负面”的认识,还在于对“正面”的思考。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一、普罗米修斯传统英雄形象
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他“盗火惠人”的英勇事迹广为后人传颂。
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上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
陶德臻主编的《外国文学史纲》称《被绑的普罗米修斯》
塑造了为民造福、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则称普罗米修斯形象
“堪称不朽,他从古到今都获得进步人类的称赞”。
普罗米修斯在中国文学:(请点击)
》》》》》》》》》》》》》》》》》》》》》》》》》》》》》》》》》》》》》》》》》》》
普罗米修斯形象在西方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以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原型以及后来雪莱、拜伦等人塑造的普罗米修斯近代革命者形象为两座丰碑。
1.最初的文学形象:工于心计的行骗者
古希腊神明普罗米修斯第一次出现于文学作品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中,所占篇幅均很短小。《神谱》中的普罗米修斯与宙斯同辈,是提坦伊阿佩托斯(伽娅和乌拉诺斯之子)与美踝的克吕墨涅之子。他聪明狡黠、喜行欺骗,和他的三个兄弟阿特拉斯、墨诺提俄斯、厄庇米修斯一样,都因违逆宙斯而受到惩罚。赫西俄德对他的描述带有“半喜剧”的味道。
2.古希腊原型:奠定普罗米修斯普遍形象
敢于救援凡人,为宇宙秩序中渺小的人类盗取火种;敢于因此而同奥林波斯的最高统治者宙斯叫板,让其无法一手遮天,并身限镣铐而毫不示弱,埃斯库罗斯将命运的天平直接拉向神界,其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在文学史和人类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从三联剧残篇我们得知,悲剧并非止于鱼死网破。三万年后,宙斯最终让伊娥的后代赫拉克勒斯射杀大鹰、释放了提坦;作为回报,普罗米修斯将威胁宙斯统治的婚姻秘密告知了他。他们之间达成了相互的友好关系,一切都不再是剧本之初那看似永难休止的残忍折磨和骄横反抗。他们各自捐弃前嫌、收敛锋芒,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向对方。世界也在暴力与喧嚣的解脱中达成了宁静与平和。
3.过渡形象:知识精英的诉求对象
埃斯库罗斯之后至17世纪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影响范围有限,未能走出原型涵盖的范畴。但在这些过渡形象中,“人”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绝对的重视,普罗米修斯成为了越来越强调自我的文化人诉诸自身精神和文化处境的一种象征,更多地代表了人类精英阶层对知识的渴望、对蒙昧主义的抗争和对自我精神的诉求,从而为普罗米修斯形象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第二次新生做好了铺垫。
4.又一座里程碑:西方近代革命者形象
在西方近代革命者形象中,以雪莱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最为有力:他在漫长岁月中遭致压迫、折磨和酷刑也决不放弃、决不妥协,最终彻底推翻朱庇特的统治,吹响革命胜利号角;他也不再是埃斯库罗斯三联剧中那位可从多角度阐释的受难英雄,他是彻底的反叛者、革命者和胜利者。
小结:
普罗米修斯形象在西方的发展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奥德修斯之旅”。普罗米修斯代表的意义,并非只限于今人心目中的“普罗米修斯式人物”和“普罗米修斯式人文主义”等术语的指代。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中梅研究员
陈中梅先生在《普罗米修斯的骄横》一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剧作家重笔浓描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但他也不时有所保留,或明或暗地对这位先知者的过分倔傲以及他的过激言行---具体表现为对激情的自以为有正当理由的放纵,体现为对hubris(或hybris,“许伯里斯”)的随意表露以及由此而必定造成的伤害缺乏必要的戒心---进行了有时似乎略带辛辣的批评。普罗米修斯对hubris的任意放纵与随意表露,不可忽略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先知,普罗米修斯拥有对预知结局洞察的能力,即普罗米修斯有对未来之事的先见之明;另一方面,作为神明,普罗米修斯不会死,没有死的命限。
》》》》》》》》》》》》》》》》》》》》》》》》》》》》》》》》》》》》》》》》》》》
四、为宙斯“正名”:并非“十恶不赦”
和普罗米修斯并非十全十美一样,宙斯也并非十恶不赦。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变得“善好”。
》》》》》》》》》》》》》》》》》》》》》》》》》》》》》》》》》》》》》》》》》》》
郑克鲁先生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关于古希腊悲剧部分评析,
其观点与陈中梅先生一致:
埃斯库罗斯的深刻不仅在于对“负面”的认识,
还在于对“正面”的思考。
美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等都不是孤立的概念,
“对”中往往包含“错”的基因,
而“错”也往往具备“对”的理由。